我如何一毕业就找到美国的营销分析工作?

IMG_0449.JPG

Editor's Note

Doris是我们《营销分析专项系列课程》的学员,上完这门课程以后,她写下了这篇求职总结,当中针对营销领域不同方向的职能拆解非常清晰。求职经验和心路历程总结的部分对于正在美国求职的留学生们来说很有指导性,是一篇值得仔细一读的好文章。

我终于在搬来纽约后的三个月成功找到了工作,即将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纽约客生活。深知这一切不容易,于是决定写一篇求职总结,希望能帮助同样挣扎的初出毕业生少走一点弯路,也是为自己这段经历短暂地画上一个句号。

本文会涉及到——

  • 一些Marketing Analytics的专业知识

  • 毕业生求职普适性经验

  • 个人的心路历程

我的背景和大多数留学生没有太大差别,陆本美硕,无full-time working experience,在国内有2段相对big name的市场实习。目前就读于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Marketing Analytics专业,即将在毕业后入职一家老牌fashion retailer做Web Analyst。     

Marketing Analytics 毕业后可以做什么方向的工作?

先要说在前面的是,某种程度上,过往的实习经历会影响你的求职方向,当然这并不是绝对,如果你想换方向,完全可以用学校和课外的project弥补。

1) Market Research + (in-house) consulting 方向

这一类方向的工作重在整合secondary data以及通过调研访谈等搜集first-hand data。通常企业想要进到一个新的(地区)市场前,会通过market research了解自身产品是否和这个市场fit,是的话我的demand and revenue projection(市场需求与收入的预测)会是多少,我的Go-To-Market strategy是什么。

当然,日常的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竞争情报)也会涉及到较多的市场调研和宏观分析。所以,市场调研类的工作和咨询最为挂钩,对frameworking和宏观把控能力要求较高。有尼尔森Kantar或者咨询经历的同学走这个方向会容易一点。

2) (Digital) Marketing Analytics方向

包括Web/ Product Analytics还有大热的Growth Marketing我都归为这个方向。这个方向一定涉及到Digital Marketing(以下简称DM)的知识,而DM也一定是极速上升的趋势。我在求职的时候下载了很多Marketline的行业报告,注意到18年美国的media行业增长率为1%,然而digital media的增长率为23%。大家在日常生活也能感受得到,电脑平板和手机越做越轻便也越来越快,受众的注意力从线下转为线上。然而受众的注意力在哪,营销预算就在哪。如果企业不懂经营好自己的网站和APP,不懂电商数字营销,那么很容易就会被时代淘汰,同理营销人也如此。Digital Marketing的飞速增长也体现在job opening,整体来说,这一方向的工作岗位多,求职成功率较高。

 
WechatIMG12.jpeg
 

然而这一方向的弊端也很明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杂,难以系统性学习,较多分析层面的工作内容也被marketing automation software(营销自动化软件)代替了,如果想往quantitative一点的方向发展可能会感到略失望。

目前大热的 Growth Marketing/ Hacking 更像是Digital Marketing的升级版,除了要懂各种digital channel practice也要擅长testing & analytics,会管理 financial budget,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实这不是一个entry-level job function,但还是那句话,没有绝对的不可能。

而一般的Marketing Analytics(以下简称MA)的工作内容除了涉及DM去分析各种渠道user acquisition(用户获取)的表现,也会整合Customer Analytics (CRM) 的职责,例如传统的segmentation(用户细分), targeting/ reactivation(定位/重新激活)以及Life-time Value Analysis(用户终身价值分析)。

当然,MA的职能也依据公司而定,有的很quantitative,例如Facebook有专门的Marketing Science部门,以及Spotify的Marketing Analytics岗位就归在Data Science组。然而DS对统计、数学和模型的要求较高,MA很难一毕业从事DS的工作,但毕业前几年工作有意朝DS方向发展,依然很有希望转至DS领域。关于我的方向Web Analytics,我会在后面再仔细介绍。

3) 偏数据分析一点的方向,Data Analytics/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alytics

某些Business Analytics方向也偏Data Analytics(以下简称DA),但多数我了解到的还是偏finance。如果想往这个方向求职的同学们,一定得多下些功夫了。online course证书,kaggle比赛,professor或校内project,肯定质量越高越好,数量越多越好,简历也一定要多下功夫改。再者我们要和学统计的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和BA直接竞争,和其他分析专业的人竞争,甚至包括学DS/CS的降维打击。

当然还是那句话,没有不可能,如果真的热爱并专注想走这个方向,建议多下功夫。我们这届罗村MA只学R,建议想走DA方向的同学还是把Python学一学,掌握好数据分析的那几个包。Business Intelligence Analytics相对DA而言,建模要求没有那么高,重点在于SQL数据库管理以及掌握Tableau/ Power BI能做有效且美观的数据可视化。

4) 较为niche的方向,Pricing (Modeling) Analytics/ Revenue Management

Pricing方向的job opening较少,当然竞争者也少。Simon(罗切斯特大学商学院)的pricing也是出了名的强,坚定走这个方向的同学往往placement也不错。

这个方向的modeling部分和linear/ logistics regression等等紧密挂钩。重点在于这个方向和finance息息相关,和一些学finance的人直接竞争,因为pricing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做pricing一定要有管理financial risk的知识和意识。当然,就算不走pricing方向,营销人也要了解pricing & finance,因为pricing也往往和promotion分不开,满减满送满多少免运费等等促销活动都和pricing & revenue有关,如何调整pricing/ bundling threshold(捆绑销售价格阈值) 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都是雇主关心的方面。我在拿到我这个offer前做的case study就涉及到promotion analysis,虽然我没有太多财务背景,但我靠着Simon的Pricing Polices那门课,结合case提到self-select pricing discrimination(自我选择机制下的价格歧视)这个知识点,个人觉得是有加分的。

 
IMG_0451.JPG
 

谈谈我选择的方向Web Analytics

一般的企业会把Web Analytics(以下简称WA)归为Digital Analytics方向,但电商会单独列出这样的岗位。依然,不同的企业对WA的职责定义不同。我们公司整个Analytics部门分为两个组,一个是WA组,其中App Analytics也属于我们组下,另一个是和我们WA组紧密合作的Customer Analytics(以下简称CA)组。

  • WA组主要分析user data,目的是提高user acquisition的质量和效率;

  • CA组主要分析customer transactional data(顾客交易数据),目的是提升customer retention(用户留存),尤其看重high-value customer。

在WA组下,我们还细分成Tracking Implementation(追踪实施), Analytics, Attribution(归因)三个团队。

  • Tracking团队要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会看发送给Omniture(Adobe旗下的网站分析工具)的数据,也要懂基本的HTML和Javascript;

  • Analytics团队会和Marketing & Promotion部门紧密联系,看organic/ paid media(自然/付费媒介)吸引过来的traffic(流量)表现,分析promotion的有效性,以及如何优化网页去optimize conversion funnel(优化转化漏斗)等等,其中涉及到Digital Marketing,Statistics和Pricing的知识;

  • Attribution小组主要和vendor合作,要懂Multi-touch Attribution Model(多触点归因模型),要有QA(Quality Assurance,质量保证)意识,要有预算管理和很强的沟通能力。

此外,我们公司目前也开始做in-house Marketing Mix Modeling(营销组合建模),目的还是更有效的分配营销预算。这也是employer和employee最大的心态差异,求职者总是强调自己的技术能力有多强,而雇主更看重你是否能灵活运用你的技术给我们公司带来用户/盈利增长,优化营销预算分配,降低财务风险,毕竟一个公司的目的还是在于盈利,这一点我之后也会在求职准备中细讲。

 
WechatIMG14.jpeg
 

求职 Timeline

说实话,由于本人比较咸鱼,我工作找得比较晚。

18年7月-19年1月,在学习,看剧,四处浪中度过了,期间被敲两鞭子我才打开LinkedIn看看。那个时候一心想走Growth Marketing(以下简称GM)路线,后来通过各种线下线上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对GM不是特别热爱,刚毕业去做也不是很现实,遂放弃。在此,我诚恳向大家推荐MarTechApe这个公众号,推送内容十分干货,活动十分精品,是本人偷懒却想了解industry/ job market的好地方。

19年1月-3月,MA专业叫苦连天及红血丝不断的winter quarter。在3月春假来临前,忙里偷闲的改了几版简历,约了几次CMC(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开始重视起LinkedIn,投了至少150个summer internship,结果是全军覆没。一是summer intern的竞争激烈,二也是直接原因,我的简历改的不够好却不自知。

19年4月-6月,春假回来开始认真找工作。积极参加company visit,和校友networking,和同学互改简历,利用领英多看Job Description寻找工作机会。在和毕业典礼前的一个full-time机会擦肩而过后,索性开始破罐破摔,专注带妈妈享受毕业这件事。

19年7月-9月,搬到纽约后逐渐投入到全职找全职工作的状态。和同学们保持沟通,互相取经学习,总结portfolio,不断改简历,不断面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终于在沉下心后的努力中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运。整个9月,我的平均睡眠在5-6个小时徘徊,压力大到嚼了一盒又一盒的口香糖。

 
WechatIMG15.png
 

当然,找工作这件事开始的越早,后期忍受的压力和煎熬会越少。

按照今年的schedule来看,1月就能开始我3月开始做的事情,认真改简历,简历一定是好事多磨,该走的弯路还是少不了的,要结合自身的背景,多参照别人的简历有逻辑有重点地突出自身经历的技能点。想想自己想走什么方向,大量阅读JD(Job Description),列一列target company list,networking相关方向/公司的人,尽早了解该方向/公司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想象,是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但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这也正常,毕竟经历少,如果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那就做排除法,至少清楚自己不喜欢什么。

然后多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沟通,一边打磨project portfolio,总结学过的知识,补充自己想走方向的知识点,重视起LinkedIn,Indeed等求职网站,开始大量海投。海投能直接检测你的简历质量,能有效打击你的眼高手低,会让你感受到作为国际生受到的不公,也会让你在一层层被筛选后更意识到自己的passion所在,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面试机会,学会什么叫真正的全力以赴。其实找工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真正一点点去做了,结果自然水到渠成。当然,前半年一定要好好学习打基础,不要本末倒置,尤其是和我一样本科零基础的同学。关于求职准备我会在后文更细致的介绍。

求职准备 & 如何面试

发力之前,方向要对

在细讲求职准备前,我还是想强调选好努力方向的重要性。在以上所说的4个方向,个人认为选取1~2个方向就差不多了。因为方向的选择和数量决定了你的工作量以及精力的分配,一个方向一定是有一份对应的简历,绝对不能出现一份简历投多种方向的情况,而这个惨痛的教训,是我们很多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走了弯路才领悟出来的。

试想一下,当HR或者Hiring Manager看到你这份general且毫无诚意的简历和别人的与这个岗位特别fit的简历,他们会选择谁。所以,一个方向一定至少对应一份简历,如果是两个方向就对应两份。然而方向的数量不仅仅决定简历修改的工作量,包括后续的pitch,简历上的经历的侧重点,甚至portfolio,都需要customize,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在想到把鸡蛋放在多个不同的篮子里分散风险前,也要想想自己是否能稳当地抓住每个篮子。

 
WechatIMG16.png
 

CV, Cover Letter, LinkedIn, Portfolio到底有多重要?

CV(简历)是敲门砖,重要性不言而喻。CV就像赴约相亲的双方的外表,在彼此开口对上话前,没有体面的外在也不会有挖掘对方内在的想法,残忍又现实。还是要记住投其所好,一个方向至少customize一份简历,most recent experience很重要,如果碰上dream company,还要再单独修改,增加关键词。CV一定要定期修改,要有产品经理的思想,不断迭代。至于具体怎么修改,前文我也有提到,多看Job Description,多看别人的领英怎么写自己的经历,大概就会了解到雇主想要一眼看到你经历里什么样的技能点,重点突出。而对于Project,一定要注意逻辑,不要让人看完了还不明白你project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在修改简历这点上,我们也要多向美国人和印度人学习,不要做个老实人,学会适当美化简历。平时也要多和同学互相沟通,有时候自己看自己的简历怎么看都觉得顺眼,实际上...

 
 

Cover Letter(求职信,以下简称CL)也许不能加分,但一定不能成为减分的存在。不同的方向也要有不同的CL,至少3个bullet point中有一个是需要customize的。我之前听说过一个理论,CL在求职中像一个binary variable(二元变量),一般有CL雇主会更愿意打开你的CV,即便他们并不会仔细看你的CL。CL不需要太长,所谓可能的减分,当然是公司名/求职岗位名忘了更改这种细节,如果被注意到了是致命的。到后期发力海投的时候其实没要求附CL的我都没怎么附,我反而会附上Portfolio,这一点还是我僮教我的。所以具体CL能为求职加分多少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能根据公司而定,有的公司比较看重。

LinkedIn大概是和CV一样重要的存在。在你的简历足够引起雇主兴趣并促使他们点开了你的领英,结果看到你并不专业的头像,和简历对不上口的经历,他们的兴趣可能就戛然而止了。LinkedIn是他们和你对上话前能够了解你的第二途径。不要忽略Headline的作用,和SEO同理,增加keywords能提升你在领英上的SERP Ranking(搜索引擎结果界面的排名)。地区也不要忘记更改,About section也要设置好。在认真找工作开始时可以开通premium(付费高级版),打开let recruiters know you're open,我还真的收到一些机会邀请,利用好每个月15条InMail credit(通过 InMail 可直接向尚未建立联系的领英会员发送消息)。

Portfolio的最大意义在于帮助你理清思路。领英上有project portfolio一定是加分点,增加你的信誉度。可以是pdf/ppt,也可以是personal website。不过要注意保护数据隐私。除了让雇主了解到你确实做了这个项目,你用了什么样的analytical tool,也能展现你的visualization & reporting能力。当然如果雇主真的关心你的这些能力会直接丢个case study给你,那么整理portfolio的最大意义还是帮助你顺清思路回忆细节。你是如何从无到有开展这个项目,你为什么选取这个model,你用了什么样的package,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怎么克服的,分析的结果是怎么应用到商业世界的等等。对于面试是不小的帮助。

 
IMG_0456.PNG
 

Target Company List,海投,Networking的铁三角关系

Target Company可以分为tier1和tier2,tier1是你的dream company,tier2是往届校友常去的公司,美国公司真的很看重校友口碑,即便你没有找校友内推而是海投,你被邀请面试的几率都比一般人高。这个list越早开始列越好,networking会更有目标。

海投一般是LinkedIn,Indeed,Glassdoor和Ziprecruiter,当然学校的内部求职网站也不要忽视。我主要用前两个,订阅了各类job title keywords(比如你想找Marketing Analyst的工作,网站就会定期发关于这个方向的职位整理到你的邮箱),个人偏爱Indeed,刚放出来的岗位尽早投了。我知道有的网申系统特别特别烦,但也请耐下心好好填,不然拿到offer后系统内出现信息错误会很尴尬,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Networking我分为两个阶段,发力找工作前和发力找工作后。

发力找工作前,networking是不错的了解方向/公司的渠道,美国的referral及校友互帮互助文化比较强,大家找工作都是这么过来的,有时间能帮的都会愿意帮一把的。

发力找工作后,海投一定是和networking hand in hand的。对于你的dream company,你可以在投前投后都多找相关人广撒网发消息,问问对方了不了解招聘组的人,如果知道的话就能直接对上话了,也可以了解这个岗位的侧重点,team氛围,hiring manager喜好,这一点在拿到面试之后的networking显得尤为重要。在你拿到面试后再去networking的回复率也会特别高,因为你的问题明确,无非就是想了解这个岗位等等,对方能更有的放矢的帮助到你。你也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投其所好,比如我这个岗位,我拿到面试后立马撒网尽力接触组里相关的人,了解到大老板非常看重这个case study,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个case,甚至放弃了behavioral questions的准备,事实证明是对的。

 
 

那么Networking对于拿referral有帮助吗?帮助有多大呢?这是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个人的经验是,ROI很低很低。首先,内推会影响对方在公司里的形象,除非特别了解你对方才会愿意帮你内推。而这个特别了解,是需要时间的,你要和对方一来二往保持联系且聊得来,在我说的发力找工作前期是可以去做的,但也要注意平衡学习和networking的时间。在后期,我觉得networking拿到referral的几率也不是没有,但可能碰巧对方要离开这家公司了,或者特别信任你和你有眼缘。

Networking最忌讳的一点是一上来就发Pitch(自我介绍)发CV要referral,其实你接近别人的意图双方都很明白,道破不说破就行了,推不推对方心里有谱,要愿意推肯定会主动提出来的。(在我很傻很天真的时候也干过这事,对方直接不睬了🤧)

终于拿到面试了,要怎么准备?

面试流程一般是:(Technical Assessment) + HR电话面 + Hiring Manager电话面 + (Case Study) + Hiring Manager/ Team Onsite或者Video面。相比国内动辄七八轮面试要轻松一些,但要让公司看到你的简历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面试问题分为三类——

  • 简历 & Technical Questions,熟悉项目细节,会用STAR原则讲述各项经历;

  • 常规问题,例如Walk me through your resume/ why company why position why industry/ what could you contribute/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以及你的OPT CPT等等身份问题;

  • Behavioral Questions,例如biggest strength/weakness, most recent challenge, teamwork experience等等。

如果还有case study,要注意presentation技巧,也有在电话或者Onsite考你case interview的。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都准备好了,依然走不到最后一关,甚至HR面也过不了?一不排除有别的干扰因素,例如已经有比你更快的candidate走到最后一步了公司想优先面TA,你就进入了备胎pool,又或者HR忙忘了等等都有可能;二除去干扰因素,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说得不清楚,不够有逻辑,没有说到重点,又或者是语气语调不够自信等等问题。可以录音用于事后复盘,也可以多和同学互相mock。同时也要注意,对于不同的audience要有不同的storytelling,虽然HR往往会记录你说的内容给hiring manager看,他们依然不熟悉technical terms。你和HR面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要侧重解释目的经过和结果。这个和实际工作是一致的,要明白如何把分析结果报告给non-tech people。

 
 

如果你好不容易能和hiring manager对上话,恭喜你,向成功迈进一半了。除了要让对方感受到你对这个公司岗位的热情,你的能力,你渴望学习进步,你是可以沟通的是likeable的,我再分享一个bonus point,屡试不爽。那就是Larry Page说的那句话——

“Always deliver more than expected."

在和hiring manager说上话前准备一个research insight,不用多复杂,可以是用免费的SEO/ Social Media tool做的一个3C analysis(3C是指Corporation公司、Customer顾客、Competition竞争对手)。在热络之后适时地和对方说I’m very excited about xx company that I did a research and wanted to share my insights with you later if you're interested. 只要你的insights无误,表达简洁明了,这一定是加分的,当然加分效果因人而异。以及,忌讳本末倒置,前面说的面试问题要准备好。

面试完是否发Thank you letter?这个也因人而异。依然,Thank you letter不一定是加分项,但可能是减分项,如果拿不准不如不发。语气要注意不卑不亢,有礼貌,不要pushy,简洁明了有要点。

关于在美国找工作还想强调的几点

1) 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知识点

这一点是始终如一的,在研究生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多利用网络资源弄明白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了解在实际商业是怎么运用该知识点的。在修改简历,准备简历故事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所投方向利用网络资源弥补不足。个人首推YouTube,从Digital Marketing到讲Visualization的等等,内容丰富且快速有效;其次MarTechApe微信公众号(ID:gomarketing,回到文首点击MarTechCareer即可了解并关注),几乎他们家每门课我都买了,门门精品,很多也是罗村历届前辈出的课,从A/B Testing到Marketing Mix Modeling,入门必备,但Bootcamp对学生党比较贵这个见仁见智。

2) 搬到你想要去的城市。

什么也没有就敢于搬到喜欢的城市,几乎都能留在那个城市。纽约,芝加哥,加州。

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会很大,但也因为紧迫感和互相抱团取暖,几乎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是早晚的问题。

3) 口语能力是否会影响找工作。

我原来也很担心这点,特别我还聋,打电话真是我最容易挂的一个环节,但能和对方面对面倒不怕。所以我在电话面加入了bonus point这个点,对方似乎也不会关注我母语非英语这点了。如果实在听不明白,就问Excuse me, can you repeat it again? 如果对方真因为这点挂你那也别稀罕去了,说明这个team不够diversity。中国学生容易担心口音问题,然而美国是移民国家,各种各样的口音都有,只要你keep the flow,保持自信,有点口音还算个人特色呢。但毕竟陆本相比美本,口语是相对弱势的,如果想加强口语,可以参加一些线下的networking event,和Uber司机谈天谈地,甚至和各大公司的客服打电话,虽然aggressive但有效。

 
IMG_0459.PNG
 

其实相比口语,更应该注重的是storytelling能力。这点我也不是很擅长,但练多了,翻来覆去简历那几个故事还是很好讲会的。storytelling注重故事逻辑,框架。除此之外,语言简明流畅就可以了。和面试官对话能保持自然有礼的状态就行。

写在最后

稳住心态,找工作太看缘分了。

就像前文所说,找工作犹如找对象,时机不对,努力白瞎。如果努力了,最终却没拿offer,不是你不够好,也许只是出现在错误的时间,或者你们没那么合适。但就像菜菜说的,保持努力的状态,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幸运上门,然后好好抓住它。

我曾经这么想过,失业期令人恐惧,但也让人莫名怀有希望无限遐想,最后自己会去到什么样的行业进到什么样的公司又会遇见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留美还是回国?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如果坚定地做了一种选择,都会如愿。个人从面试经验推敲,国内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而美国关于营销科技的交叉岗位更多,技术要求更精专。而中美在营销上的打法也不尽相同,美国相对工整规矩,国内重视组合拳,尤其是微信生态圈。所以,如果选择回国,要么直接一毕业就回国,要么至少留美3年再回,这是多数人的选择。

 
IMG_0460.JPG
 

别忘了感谢曾经给予你帮助的人还有终于学会面对失败,没有在最后关头选择放弃,依然坚持到最后的自己。

也感谢看到这里的你,

欢迎后台留言。

如果你希望学习前沿、实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利用数据科学的手段来帮助企业作出明智的决策,解决商业问题,增加求职硬技能,那么千万不要错过MarTechApe携手来自Apple、Walmart、Airbnb、Verizon、Wayfair等知名公司的资深职场人开设的《营销分析专项》课!

 
5.jpg
 

1.课程老师

《营销分析专项系列课》由MarTechApe联合美国的一线营销分析和营销技术专家们共同研发推出,由以下美国名企管理层执教:

  • 知名独角兽公司Airbnb硅谷总部,营销科技经理

  • 苹果公司硅谷总部(前Ebay资深数据分析师),营销数据科学家

  • 美国最大家具电商平台Wayfair,营销数据科学经理

  • 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营销效果经理

  • 沃尔玛Walmart电商(前GroupM营销分析经理),数据科学经理

这门专项系列课由5个模块组成,涵盖了5种应用最广泛的营销和商业分析方法:

 
9.0.jpg
 

五大营销分析方法代表了Marketing Analytics领域最前沿的主流方法,是营销分析师/数据分析师为了测量营销效果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和商业分析手段。

2. 课程大纲

在美国知名企业从业5-10年的营销分析、营销科技专家精心授课,每一位老师与他们教授的课程分别是:

 
ma syllabus.png
 

3. 每课备有精心设计的课后作业和练习,及时巩固课程内容

一门课程唯有通过作业才能完全掌握。《营销分析专项系列课程》每周都有老师精心设计的作业和练习,类型包括:

  • 案例分析题

  • 编程题

  • 简答题

  • 思考题

精心设计的作业练习强调了课程重要知识点,在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员巩固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4. 学员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助教详细解答,及时解决难点

 
10.jpg
 

5. 沉浸式学习体验,让网络课程更接近线下学习。防止课程囤积,助教督促完课

1). 班主任

负责为所有学员规划学习进程,布置作业与截止日期。

2). 助教团

助教团的助教老师们会nice地提醒大家课程进度,并进行线上答疑。

3). 作业和练习

每周一次作业,将课程所学进行巩固。花费时间15-30分钟。课件中附有数据和课外阅读供学员练习和扩展知识。

4). 专项大证书

当所有课程全部完成后,学员进行期末测试,获得70分(满分100分)以上的学员,就可以拿到Marketing Analytics营销分析这个专项的大证书:

11.png

6.如何报名?

原价:¥1540

疫情期85折优惠,仅需¥1299!

*我们提供标准Invoice,可用于企业报销

手机通道(微信支付)

 
ma wechat.jpg
 

网站通道(美元支付)

 
营销分析专项课程
Sale Price:$187.00 Original Price:$220.00
Quantity:
Add To Cart
 

如果你曾购买过本专项中任意一门课程,请咨询小助手获得购买方式(如果你买的课程不在这五门之列,请勿扰)

小助手

 
如果希望以其它方式购课(如支付宝)请联系小助手

如果希望以其它方式购课(如支付宝)请联系小助手